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從上海石庫門到嘉興南湖,一艘小小紅船承載著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過急流險灘,穿過驚濤駭浪,成為領航中國行穩致遠的巍巍巨輪。在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本報自今日起推出“百年風華——百部優秀文藝作品中的黨史百年”專欄,通過不同歷史時期的優秀文藝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展現黨的光輝歷程,用文藝的方式助力學黨史、悟思想、開新局,敬請關注。
——編者
歷史,從這里啟航
——油畫《啟航》里的中共一大故事和“紅船精神”

啟航(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入選作品) 油畫 2009年 何紅舟 黃發祥
1921年,中共一大南湖會議的召開,使南湖游船因此獲得了一個永載史冊的名字——紅船,成為中國革命源頭的象征。2005年6月21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發表文章《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 ,首次將“紅船精神”提煉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2017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大召開后的第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和浙江嘉興,瞻仰中共一大會址、南湖紅船,追溯黨的根脈。“紅船精神” ,引發全黨和全國人民關注。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何紅舟和黃發祥聯合完成于2009年的油畫《啟航》 ,正是以中共一大南湖會議為表現對象而創作的。據何紅舟介紹, 《啟航》最初有兩張草圖,一幅表現一大代表乘小船陸續登紅船;另一幅則是代表們從湖邊的跳板登船的場景。其中表現一大代表乘小船陸續登紅船的這幅入選了2009年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并被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而另一幅則是浙江省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獲獎作品,系該工程113件作品中的五件金獎作品之一,并被浙江美術館永久收藏。
創作以中共一大為表現對象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作品,應該如何回到歷史、還原現場、凝練主題、彰顯精神?一開始接到任務,何紅舟就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怎么去表現?比如內容是表現上海開會,還是到嘉興南湖開會?構圖上,是表現代表們上船還是下船?這些都是需要藝術家從自己對整個歷史事件以及參與其中的人物的理解出發,在此基礎上再去把主題的精神內核表達出來。 ”
何紅舟說,“紅船精神”是鼓舞我們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不畏艱險、艱苦奮斗的強大精神支柱。為了讓作品盡可能還原真實,何紅舟查閱了眾多歷史資料,創作期間,他還到南湖革命紀念館進行調研。紀念館里有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為尋求救國圖強的道路而不斷探索、抗爭,以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直至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一段開天辟地的歷史史實。“情景的再現讓我仿佛置身這段歷史長河中,這對我創作《啟航》有了深刻的幫助。 ”在何紅舟看來,創作歷史畫,對歷史史實的確認是至關重要的,“1921年有這么一個歷史事件, 13個人參加會議,它是真實的;但是,到底是誰先上船,或者穿什么衣服,由于沒有太多歷史細節以及真實影像資料保留下來,那么我們就只能根據現有的資料進行合理的推敲和構思” 。
“為了創作這兩幅作品,我還邀請了黃發祥老師作為搭檔幫助我更好地完成作品,黃老師是我的同事,又是要好的朋友,我當時希望能有一個年長的老師在一旁為我提供幫助,從繪畫的表現上面,相互之間也有一個更好的交流。 ”何紅舟說,黃發祥對黨史有深入的研究,在創作的時候,哪些人物到場了,哪些沒有到場,他們經常在中間進行反反復復地討論,“一些代表,他們沒有到南湖去,我們一邊畫還要一邊考究歷史材料,同時對一些黨史專家提出的問題在畫中去作出回應。比如黨史專家一再對我強調的,毛澤東和董必武在這次會議中的重要地位。但又不能太過頭,把毛澤東塑造為一大會議的主導者。 ”所以,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何紅舟動了一些腦筋,比如,毛澤東和董必武盡管處于畫面的中心,但在處理上,毛澤東衣服的顏色稍暗一些,沒有將他放在船頭,而是放在了一個比較動態的位置上,確保了矗立在船頭的一大會議的幾位中心人物依然顯而易見。
《啟航》的畫稿經過了反反復復的修改,才有了最后這兩幅稿子。兩幅草圖均選擇一大代表登船這一瞬間來表現一大會議轉移到南湖召開時神秘而莊重的氛圍。兩幅畫稿的區別也包含著何紅舟經營的苦心在其中。“我希望這同一題材的兩張畫不要雷同,也可以為國家訂件提供兩個方案作為選擇。最后, 2007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歷史畫草圖評審與現場觀摩會上,盡管有評委傾向于一大代表由跳板上船這張稿子所體現出的莊嚴,但多數評委還是認同從小船上大船這張草圖。 ”
中共一大的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中國革命自此迎來煥然一新的面貌,中華民族自此走上了通往光明的道路。 《啟航》再現了這一歷史瞬間,為此何紅舟、黃發祥前后用去了三年時間。但何紅舟仍感到有遺憾的地方,“畫面的總體效果有些‘平’ ,這與我總是想將一大代表全部表現出來的想法有關,其次在表現莊嚴而神秘的氣氛時,還缺一點更為‘真切’的感覺,缺的是對那個時代總體特征的把握。 ”
反復比對《啟航》的兩幅畫,由小船上大船的這一幅讓何紅舟感到,小船上大船的不穩定感覺,以及對激蕩的水面的表現,有助于加強那個時代的特征給予人的感受,暗示出那個時代環境的艱險,從而可以更好地烘托“啟航”的主題。何紅舟認為, 《啟航》這張畫的主題思想是表現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共產黨這艘大船的啟航,人物是主要的表現對象,但絕不是簡單人物群像的聚合,而是主題性創作。在由小船上大船的這張稿子的人物組合中突出的是總體的動勢,這種方式更吻合主題思想的表達,也更有可能突破畫面平淡的效果。“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定稿的這張小船上大船的畫面較之浙江省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那張,在構圖、氣勢方面具有一定優勢。特別是我和黃發祥老師有了省里這張畫的創作經驗后,如何將全國這張畫得再好些也就有了一定的把握。 ”
我們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這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個又一個偉大奇跡。在參與創作《啟航》的過程中,黃發祥感到,進行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需要藝術家擁有對作品超強的構思能力,而《啟航》讓他最感滿意的部分正在于此。黃發祥說:“沒有好的構思,構圖是產生不了的。一張畫的構思把握得比較準確,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會比較有效,我們通過畫作構思對整個事件進行了再度的、深入的學習研究,領會事件的重大意義,從而能夠更好地表現作品的主題思想和人物的精神面貌。”
歷史檔案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正式開幕。會場設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現興業路76號) 。國內各地的黨組織和旅日的黨組織共派出13名代表出席,代表當時的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克爾斯基出席大會。陳獨秀、李大釗均因事務繁忙,未出席會議。
會上,代表們具體商討了大會的任務和議程,報告了本地區黨、團組織的情況,起草和討論了黨的綱領和今后實際工作計劃。
7月30日晚,由于受到租界密探干擾,會議代表被迫轉移。由于活動已受到監視,會議無法繼續在上海舉行。代表們分批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在一艘游船上召開了最后一天的會議。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從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國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件。
|